来时欢笑归时泪 赴美中国老人饱受土洋代沟煎熬
据美国《世界周刊》报道,随着远渡重洋赴美国发展的人日趋增多,一批中国老人或为
帮忙子女料理家务,或为探望儿女享受“天伦”也来到美国,但他们在美国的生活却并
非都如之前想象中的那么轻松,很多人经历着土洋代沟的煎熬,放弃绿卡回国还是继续
坚持留下成为他们心中说不出的痛。
有报道说,据不完全统计,中国赴美为儿女照顾孙辈的老人至少有10万人左右,尽
管来自北京、上海、广东、福建等大城市的较多,其中不乏退休的专家、外交家、官员
、学者,然而会讲英语的不多。在这些人中,侍候月子、看孙子、料理家务的占大多数
,有的签证半年到期任务还没完成,最多再续签半年,然后规规矩矩回国,来年再来;
无须承担家务,只为探望儿女,享受“天伦之乐”的是少数;还没拿到绿卡或根本没有
任何希望拿到绿卡还坚持住在美国的老人更是少数。
笔者住在加州,有机会接触一些来美国的中国人,大部分在55至70岁左右。留在美
国还是回国度过余生,一直是他们内心苦苦挣扎的问题。他们迷茫、彷徨,最终有些人
选择放弃绿卡回国;有一些人犹豫不决,随遇而安,过一天算一天;也有一些人经过无
数次内心的挣扎,决定独立地活出自己,作自己的主人,选择了“ 坚持”……然而坚
持的道路是艰难的。
住我家 听我的
电影《断背山》中有一个片段:女儿要请爸爸妈妈到她家过感恩节。吃饭的时候,
对管教子女的问题,女婿和老爸意见冲突,老爸坚持己见,女婿气愤地说:“这是我的
家,我的儿子。你只是客人。”
如出一辙。来自上海的林先生和太太也遭遇了同样的事情。林先生是某国营纺织厂
的技术员,太太是某幼儿园老师。三个儿子均凭个人实力毕业美国著名大学,如今分别
就职于某大公司、某大医院、某大学。
二儿子结婚最早,他们第一个孩子出世的时候两老还没退休。儿子在越洋电话中恳
请母亲提早退休帮他们带孩子。林太太请假半年先到了美国,一下飞机,儿子对她说:
“过去在上海,我住你们家,我听你们的。现在你到了美国,住的是我的家,一切得听
我的,你如果有意见,可以建议,不能批评,更不能干涉。”老太太脾气好,从没与儿
子媳妇在教育孩子上发生矛盾。一年后林先生退休来到美国,儿子又把对他妈妈说过的
话说了一遍,老先生接受不了,心里堵得慌。
两老多次想回国,但另外两个儿子说,他们不能太偏心,还得帮助他们。于是两老
只好互相提醒、互相解脱,共同把孙子带到3岁。
小孙子一天天长大,爸爸对爷爷奶奶的态度、脸色他都一并继承了。有一天,祖孙
因为孩子挑食发生了矛盾,孙子看着桌上的菜就是不吃,爷爷好言相劝,孙子抓起电话
打给爸爸,还撒谎说爷爷打他。儿子下班自然是一场暴风雨。爸爸说,“他不吃是因为
你们做的饭菜不合他的胃口,美国是鼓励文化,要调动他吃饭的积极性,不能批评他,
更没有权力打他,以后不许你们再管教他……”两老目瞪口呆,有口难辩。
从此以后,老人反倒要加倍地小心,尽量做到相安无事。想不到从此两老除了看儿
子的脸色,还得看辛辛苦苦带大的孙子的脸色。
爸妈在我家没用了 你接走吧
这时林先生的大儿子已成了美国公民,太太也怀孕在身,便接两老就搬到他家,还
替他们申请了绿卡。又是一个三年、两个三年,一眨眼孙子们进学校的进学校,进幼儿
园的进幼儿园,于是大哥便对老三说:“爸妈在我家已经没用了,你接走吧。”这时的
两老已是70岁的人了,元气已经耗尽,不知三儿子在他们“没用 ”的时候会说什么。
年轻人都忙,在他们眼里,只有他们的孩子在长大,父母却还“年轻”,似乎父母
是钢筋水泥筑成的。两老从不奢求什么,他们不但从没外出旅游过,甚至很少出家门。
直到现在,他们都说不清自己住在哪个城市,哪个街道,甚至根本没看过地图、坐过公
共汽车。
来时满面笑容 归时泪涟涟
王大妈退休前是成都一家大型企业工人。儿子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,远渡重洋,
终于有一天结了婚并有了自己的房子。老两口是一颗心放到了肚里。儿子生活虽然过得
很好,但节俭生活习惯根深柢固,便请在国内的父母到美国照看自己的孩子,一来省钱
放心,二来让父母也来美国看一看。
赴美之前,两老奔波于各大商场,给儿子、媳妇、孙女买礼物。他们深怕被媳妇看
不起,买礼物质量第一,严格选购,一丝不苟。不仅花钱多多,而且重量也相当可观。
经过相当一段时间操劳之后,他们拖着4个大箱子登上飞机,不远万里来到美国。
然而到美国之后,所经历的一切与美好的愿望相去甚远。可谓来时满面笑容,归时泪眼
涟涟。
两老和媳妇第一天就发生碰撞。老人打开大箱子,除了自己的生活必需品和他们指
定要买的东西外,便一件件的给他们看自己千挑万选的礼物,没想到媳妇立时就在他们
头上浇了一盆水。她不仅没有感谢之意,还拒绝收他们的礼物,说“香水不是我使用的
牌子,首饰式样太土……”、“我不想承受压力,你们回国时我给你们买礼物……”,
儿子不想破坏老人的情绪,收下了礼物,老人才觉得比较窝心。但叫他们不能忍受的是
,两老后来竟在垃圾箱里发现了“礼物”。
王大妈的老伴签证到期后就回国了,儿子不让妈妈走,王大妈心一软就留了下来,
三年带了两个孩子。儿子给她办绿卡。媳妇说:“给你办绿卡只是为了恢复你的合法身
份,这样回国以后可每隔三、五年来看孙子,不能在美国申请住老年公寓,更不能申请
加入美国籍,因为你们有退休工资,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养老?”当时老人也没多想,只
要孩子们好,在哪儿养老不都一样吗!
取得绿卡一年后,外孙进了托儿所,王大妈只有一条路——回国。
琐事引风暴 儿子成夹心饼
小A任某公司销售部经理,小A结婚后,两老买了机票到美国,小A的父亲是某医院
的院长,管理该院1100多医护人员,母亲是该院小儿科护士长,没想到来了美国,媳妇
先约法三章:“为了孩子的健康,在我家你们不能看电视,有辐射;不能看报刊杂志,
有油墨味儿;不能吃味精,不能……”护士长婆婆听着味儿不太对,细声细气地说:“
没那么严重吧,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房间看报纸啊……。”“不行!”媳妇立刻打断了她
的话,“你们根本就不可以把报纸买回家。这个家我说了算!”院长爸爸看了一眼儿子
,儿子深深低下了头。
湖北人爱吃辣,有一天婆婆炒了一个尖椒肉丝,儿子吃得得意忘形,大呼过瘾。两
老见此情景也喜上眉梢。不料儿媳妇脸一沉:“你们在哪儿炒的辣椒?这辣味儿小孩子
怎么受得了?!要吃,回你们湖北吃去!”儿子的脸一下子僵住了,难堪、愤怒……自
尊心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。
接着第一场战斗开始了,之后每天的琐事都成了矛盾的素材,一次次的狂风暴雨,
对老人不是数落,就是讥讽:“都是你们在这儿闹腾的,你们不在,我老公很听话,乖
着呢!你们赶快回国吧。”老先生再也忍不住了:“这是我儿子的家,也是我的家,我
们是来照看孙子的。”媳妇则针锋相对:“你们的家在中国,我的儿子用不着你们照看
,我会请保姆。”
夹在中间的儿子由震怒、羞愧转为剧痛、自责,只希望躲起来,因此回家的时间越
来越晚,两老归期越来越近,可却不知道儿子这场婚姻是否能因他们的离开而改善。
我家不是老人中心
6旬谢先生曾是中国著名乐团的钢琴家,风韵犹存的郭女士曾是位京剧名旦。女儿
赴美多年,上海的家一直空空荡荡,失去亲情和温馨。女儿如今事业有成,收入稳定,
稍有积蓄。去年透过贷款买了三卧、两浴、两厅的独立房屋一幢。女儿邀请老爸老妈访
美,并为他们申请了“绿卡”。
搭乘了10几个小时的飞机,终于和自己的亲生骨肉宝贝女儿团聚。老人更没把自己
当外人,好像女儿的家又称其为“他们”的家了。
两老的超时尚,很快在华人中传了开去。谢先生性格开朗、快言快语,结交了不少
朋友。朋友喜欢打电话到他们家,有事没事会聊上一会儿,有时还会趁女儿女婿不在家
时,带朋友回家边唱边弹琴过过瘾。但是没过多久,老友们发现两位老人的情绪低落下
来。
原来,女儿女婿向父亲母亲摊了牌:到美国,就要按美式理念行事和安排生活。女
儿说:“我们不喜欢你们有那么多电话,都吵死人了,还耽误我们的重要电话,特别是
把其它老人带到家里娱乐,我家不能成为第二个老人活动中心。”并嘱咐他们交友要慎
重,特别不要与素质不高的老人来往。
渐渐的,电话没有了,两老的琴声和歌声也没有了。他们很不习惯,对孩子的颐指
气使很敏感,对渐渐疏远了朋友们很怀念,特别是十分不情愿地嘱咐朋友们,尽量不要
在孩子下班后或节假日到他们家找他们。他们感到孤独寂寞,好像一下苍老了许多。
希望有个家
崔先生夫妇和两个儿子、一个女儿都在美国,此外还有亲戚朋友。他们就像灭火小
分队,哪家孩子放假没人照顾了,哪家大人出差孩子上学没人接送,哪家要出去旅游房
子庭院花草没人管理等等,他们就奔向哪里,勤勤恳恳,任劳任怨,任务完成之后,就
住些日子,直到下一家提出要求,很受欢迎。
来往在儿女之间,健康时从来没想过未来,偶尔会有落寞的时候,特别是春节期间
。因为美国春节不放假,大家各有各的工作和小家庭,很少有人主动想到和他们一起吃
喝玩乐,心里总是酸酸的,滋味很不好受。
不幸的是,有一天崔太太发现一侧乳房上有个肿块,医生检查结果是乳腺癌,要进
行手术,手术后要化疗。化疗很伤身,每天呕吐不止,不能吃东西。这时这对老夫妻才
想到要到哪里养病养老?可惜没有一个孩子和亲戚提出要照顾他们。
经过协商,老人租了一间房,每月600美金。上医院化疗、检查由儿子和媳妇负责
。有一次,儿媳送孙子上学,崔太太带上医疗卡坐在后座,一路上儿媳都没问候她一句
。到了医院,临下车时老人听到儿媳还咕噜一句:“又不顺路,不会坐公交车呀!真烦
人!”老人装作什么也没听见,悄悄地下了车,化疗后孤独的一个人乘车回家了。
孩子们都很忙,基本上是电话问候,支票通常是透过邮寄。两位老人从此再没到各
家“作客”。幸好崔先生日夜陪伴,又会骑车、烧菜,崔太太坚强地挺了过来。朋友鼓
励她、安慰她、带她带海边玩散心。古时不孝有忤逆之罪,现代法律规定子女有赡养老
人的义务和责任。其实血缘亲情是一种天性,这一代老人不会接受法律强制出来的任何
东西,儿女的任何“心肠”他们都得接受或承受。
他们登记了老年公寓,由于排队的人多,据说要等上些时日,老人很盼望自己有个
家。
人生就是一场戏
哲人说得好,“人生就是一场戏”,而一出好戏的高潮总是出现在后头。到了某种
地步,老人不能进亦忧,退亦忧,举棋不定,瞻前顾后。不管你在哪儿,是住在 “金
窝银窝”还是回自己的“狗窝”,都要翻开人生的另一页。在人生的旅程中必有坎坷不
平路,如果在遇到困难时,孩子及时伸出手来扶一把再伴一程,一定会很温馨。如果老
人能童心未泯、有滋有味地、充实地活在不知“老之将至”的多彩多姿的世界里,把日
子过得行云流水,花团锦簇,而不那么悲情,人生不也圆满可爱吗?
匿名天使 (未验证)
2008-11-13 14:13
Permalink
这些似乎跟在哪个国家没多大关系, 这主要是人的问题, 儿女,媳妇等等不尊敬,不孝敬老人. 即使全部在中国, 这些人还是有同样的矛盾的.
haiyan
2008-11-19 03:12
Permalink
学历和收入,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孝顺的标准,有句老话说:“你怎么对待你的父母,你的孩子也会怎么对待你。” 孩子在18岁以前的很多认知都是父母潜移默化教出来的,即使他们去了任何国家,都不会轻易改变的。